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環境社會學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開課學期
109-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劉仲恩 
課號
Soc2019 
課程識別碼
305 2470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社211 
備註
限學士班學生
總人數上限:50人
外系人數限制: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1Soc2019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是環境社會學的大學部簡介課程,建議學生修習過社會學導論作為背景知識。我希望能夠帶領學生一起發展「環境社會學的想像」,思考環境問題如何不僅僅是科學問題與技術解答,而與我們身處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環境社會學分析我們社會系統與自然環境如何互動,本堂課會從將從思想脈絡談起,介紹這領域的發展脈絡,在課程前半段,我們或著重社會學對於當前人類面臨的環境危機的成因、影響與研究取徑,在課程後半段,我們會討論我們對於自然的意識形態,課堂中,我們也會針對台灣當前面臨到的環境挑戰,尤其是綠能發展與工業區開發,做深度的介紹,我希望同學透過這門課深度思考身的環境議題,並且將相關的反思與關懷,透過課程作業進一步發展。 

課程目標
在定位上,我們重視對於理論文獻與經驗研究作品的研讀,希望能夠啟發此一問題的興趣。本課程的設計有兩個目標:我們希望能夠引發學生對環境議題的興趣。因此,我們的課程希望能使學生更敏銳地審視諸多的議題,並且發揮社會學的觀點,來提供另一種思考的可能。其次,我們也希望學生能將學到的觀點來看目前台灣與世界各地所面臨的各種環境問題。 
課程要求
課堂參與 (20%)
這堂課沒有期中期末,課堂參與是學習的重要環節,也佔總成績的百分之二十,所以上課一定要來,來了才能參與嘛,我知道大學生很忙,早上九點的課很早,所以我給大家一張「無故缺席」的機會卡,第二次以上的曠課,將直接扣期末總成績2分。

在這門課中,我們會直接閱讀環境社會學的一手文獻,我希望你可以在上課前確實地讀完指定閱讀,有些時候我會請同學在上課時作導讀,提出可以討論的重點,如果同學們準備的情況太差,將會出現課堂小考來評量大家的準備工作。請把每週的上課看成一個大家一起學習求進步的時間,把我們的教室想像成一個共同學習的社群,希望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智識上的好夥伴或實現你對社會的關懷。

短文作業 (50%)
本學期同學們將根據課程內容,撰寫四篇短文,六選四,我盡量安排有趣平易近人的題材,我希望同學可以透過這作業活用環境社會學,每篇文章大約一千字上下。

期末報告 (30%)
在學習一個學期的課程內容之後,我希望同學根據自己的興趣寫一份比較有分量的期末作業,作業形式很多元,我把它分成三大類,給同學自由選擇,重點是希望同學在這作業中活用知識,享受寫作的過程,在第16、17、18週的課堂中,每位同學需要針對寫作內容做約7-10分鐘的報告。

研究計畫
同學可以「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為體例,撰寫一份有關你的主題的研究計畫,內容須包括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文獻回顧與探討、研究方法及步驟和預期結果,字數至少3000字,除了完成作業之外,我鼓勵各位大三以下的同學正式申請這個研究計畫。

環境個案研究
請同學們以Case Studies in the Environment的投稿說明為體例,撰寫一份個案研究,文章中請盡量運用環境社會學視角,本選項請用英文寫作,我鼓勵同學認真看待此選項並考慮投稿。

報導寫作/評論文章
同學們可以針對某項特定環境議題,運用社會學視角,撰寫一份約3000字深度的報導寫作或是深度評論,範本可以參考《端傳媒》、《報導者》或《天下評論》的格式,我也鼓勵同學認真看待此作業,若在期末之前就投稿獲刊出,期末成績可以增加一個等第。

如果你有這三種文體之外的寫作計畫,歡迎跟我討論。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 Jerolmack, C. and Tavory, I., 2014. Molds and totems: Nonhumans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social self. Sociological Theory, 32(1), pp.64-77.
 Foster, J.B. and Holleman, H., 2012. Weber and the environment: Classical foundations for a postexemptionalist soci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7(6), pp.1625-1673.
 Foster, J.B., 1999. Marx's theory of metabolic rift: Classical found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5(2), pp.366-405.
 An Invitation to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Chapter 2-3
 Norgaard, Kari Marie.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in a time of climate change."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163 (2018): 171-176.
 Givens, Jennifer E., Xiaorui Huang, and Andrew K. Jorgenson. "Ecologically unequal exchange: A theory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injustice." Sociology Compass 13.5 (2019): e12693.
 Liu, John Chung-En, and Andrew Szasz. "Now Is the Time to Add More Sociology of Climate Change to Our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Courses." Teaching Sociology 47.4 (2019): 273-283.
 呂欣怡. "土地, 社群, 信仰: 解析俗民環境論述." 科技醫療與社會 22 (2016):63-108.
 王維菁,馬綺韓,陳釗偉. "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運動: 以台灣環境運動組織為例." 資訊社會研究 25 (2013): 1-22.
 劉華真. "消失的農漁民: 重探台灣早期環境抗爭." 台灣社會學21 (2011): 1-49.
 陳瑞樺. "以農之名: 臺灣戰後農運的歷史考察." 文化研究 22 (2016): 75-122.
 張文彬. "從環境正義的觀點探討台灣原住民狩獵與國家公園."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 9.3 (2016): 91-134.
 何明修. "政治民主化與環境運動的制度化 (1993-1999)." 台灣社會研究期刊 50 (2003): 217-250.
 李丁讚, and 林文源. "社會力的轉化: 台灣環保抗爭的組織技術."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52 (2003): 57-119.
 杜文苓, 施佳良. "挑戰空汙: 初探社區行動科學的在地實踐." 傳播研究與實踐 9.1 (2019): 1-32.
 林子倫. "台灣氣候變遷政策之論述分析." 公共行政學報 28 (2008): 153-175.
 邱花妹. "市場與社會交鋒: 電子業與新興化學品管制的形構." 臺灣社會學刊 64 (2018): 111-169.
 黃信勳, 徐世榮. "戰後臺灣的環境治理進路: 一個生態現代化視角的考察." 思與言: 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 52.4 (2014): 5-63.
 李威宜. "對稱人類學觀點的工農中介研究: 臺灣鄉村工業區朝向永續發展的問題分析." 科技醫療與社會 24 (2017): 145-202.
 Jobin, Paul. "Our ‘good neighbor’ Formosa Plastics: petrochemical damage (s) and the meanings of money."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2020): 1-14.
 Cronon, William. "The trouble with wilderness: or, getting back to the wrong nature." Environmental history 1.1 (1996): 7-28.
 White, Lynn.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 This Sacred Earth: Religion." Nature, Environment (1967): 184-193.
 Weller, Robert, et al. "From heaven and earth to nature: Chinese concept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ir influence 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Energizing China: Reconciling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1998).
 Liu, John Chung-En. "Low carbon plot: Climate change skeptic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1.4 (2015): 280-292.
 Liu, John Chung-En, and Bo Zhao. "Who speaks for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Evidence from Weibo." Climatic Change 140.3-4 (2017): 413-422.
 Du, Juan, Tamara Mix, and John Chung-En Liu, “China deserves its hamburger: The Controversy over WildAid’s “Shu Shi” Campaign in China” working paper
 Grazian, David.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n't: Exhibiting Nature in American Zoos."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53.4 (2012): 546-565.
 Garner, Betsie, and David Grazian. "Naturalizing gender through childhood socialization messages in a Zoo."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79.3 (2016): 181-198.
 王志弘, 高郁婷. "都市領域化的動物皺摺: 開放空間中人與動物關係的紋理." 地理研究 (2017).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